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21日宣布,2025年将在全市公共场所新增部署2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,进一步织密城市急救安全网络。这是厦门市连续第三年大规模增配这一"救命神器",预计到年底全市AED保有量将突破800台,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。
据厦门市急救中心主任林志强介绍,本次新增的200台AED将优先配置在地铁站、大型商超、体育场馆、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。其中厦门北站、中山路步行街、环岛路沿线等30个重点点位将实现"双机配置",确保急救设备随时可用。"我们制定了科学的选址标准,确保每台AED的安装位置都经过专业评估,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最大效用。"林志强表示。设备采购工作已通过公开招标完成,首批50台预计7月中旬完成安装。
为确保AED设备的有效使用,厦门市将同步开展"全民急救技能提升计划"。市红十字会培训部主任王丽娟透露,今年计划培训1万名持证急救员,重点针对AED使用开展实操演练。"我们开发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,市民通过'厦门急救'小程序即可报名参加免费培训。"王丽娟说。数据显示,2024年厦门市共开展急救培训436场,2.3万人获得急救证书,这一数字今年有望翻番。
去年发生在SM城市广场的一次成功救援案例,证明了AED设备的重要价值。2024年11月,一名中年男子在该商场突发心脏骤停,现场工作人员使用AED配合心肺复苏,为后续专业救治赢得宝贵时间。参与救援的商场保安队长陈建军回忆说:"从取用到完成第一次电击,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。经过专业培训,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时更有信心了。"据悉,去年厦门公共场所AED共参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17例,存活率达41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敏指出,AED设备的普及程度是衡量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。"国际经验表明,当AED配置密度达到每10万人100台时,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显著提升。厦门正在向这一标准稳步迈进。"李敏分析道。市卫健委数据显示,目前厦门AED配置密度为每10万人62台,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75台,接近发达国家水平。
除了硬件配置,厦门市还着力打造智能化管理平台。新投入使用的"厦门急救地图"系统可实时显示周边AED位置,并与120调度中心联动。市民通过手机APP不仅能快速定位最近的AED设备,还能查看设备状态和使用记录。"这套系统让每一台AED都'活'起来,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'安全卫士'。"市卫健委应急办主任张伟介绍道。未来三年,厦门计划投入3000万元持续完善公共急救体系,让"黄金4分钟"救援成为可能。